为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,培育壮大产业链条,结合桐城实际,决定建立产业“链长制”,加快推动产业大升级,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,制定如下实施意见。
一、总体要求
(一)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,坚持新发展理念,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,以产业升级为目标,以产业创新为动力,以提质增效为核心,以建链、补链、延链、融链、强链为主线,建立产业“链长制”,集中力量主攻优势产业链,实现集中化、专业化、精细化发展,打造一批有影响、有特色的产业集群、产业基地、领军企业和核心品牌,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,推动产业大升级。
(二)基本原则
坚持市场需求导向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发挥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,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优化资本、土地、技术、人才等要素配置,释放新需求,创造新供给,发展有资源、有市场、有竞争力的产业链。
强化科技创新驱动。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产业链发展的根本动力,加强创新平台建设,推动产学研结合,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,促进以技术创新、产品创新、模式创新、管理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,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。
突出企业主体地位。发挥企业在产业链打造中的主体作用,加大政策引导和激励,支持企业完善产业链、拓展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,做强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,形成具有整体竞争优势的企业集群。
推动规模集聚发展。充分发挥现有比较优势,兼顾产业链发展需要,优化产业发展格局。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,集聚要素资源和力量,支持企业向产业聚集区和园区聚集,推进重点产业向集群化、集约化方向发展,打造现代产业集群。
(三)发展目标
到2022年,全市形成4条百亿元产业链,7家产值过10亿元企业,优势产业链总产值突破700亿元;到2025年,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,产业规模明显扩大,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,产业链总产值突破千亿元;到2030年,形成若干国内一流、行业领先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,新的发展方式、产业结构、增长动力基本确立,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。
二、发展重点
围绕首位产业、传统产业,建立绿色包装、智能汽车零部件、生态家纺等7个优势产业链,进一步明晰发展目标定位,巩固延伸传统产业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分类分业施策,有力有序推进。
(一)巩固延伸类
1.绿色包装产业链。以金田、百世佳、顺彤、鸿江、金科等企业为基础,重点围绕塑料、纸、金属包装等三大行业向高端化、高附加值方向发展,大力引进产业上游新材料、智能包装机和包装设备生产项目,推进产品向医药、化妆品、饮料食品等方向拓展,严格控制落后产能与项目;依托国家高分子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(安徽)以及西安理工大学、江南大学校地合作平台等,推动做大做强绿色包装产业。到2022年形成产值达300亿元的产业链,建成全国包装示范城市。
2.智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。以汇通、微威、金亿合金、同博等重点企业为基础,顺应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,加大对智能控制、信息通讯、传感定位、影像雷达等项目的支持力度。推动电动转向、动力电池、汽车底盘、机电耦合装置、轻量化车身、充电桩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战略布局。到2022年产业链产值达50亿元,形成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区域汽车零部件生产和研发基地,打造汽配领域的国内“单项冠军”。
3.生态家纺产业链。依托鸿润集团、霞珍集团、金梦源等家纺重点企业,大力发展以羽绒制品、蚕丝制品、床上纺织品等为主的家居布艺产业,加强家居用品设计的跨界融合,支持企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。依托意茜瑞、苏博伦等服装重点企业,通过推广应用纺织服装新面料、新工艺、新技术,开发新产品。引导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,提供研发、设计、创意等服务。到2022年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,创成一批中国乃至世界品牌,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生态家纺产业集群。
4.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。依托攀登集团、永生机械、中一智能、中科自动化等重点企业,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与研究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,重点突破输送机械、农机、环保机械等领域的制造技术,以及自动控制系统集成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,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,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鼓励部分输送机械企业向更具市场潜力的农业机械制造、智能物流输送、环保机械制造等领域转型发展。到2022年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,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,打造成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输送机械制造基地。
(二)培育壮大类
5.新型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。以中建材新能源、中建材浚鑫科技、盛运环保、驭风风电、香杨新能源等重点扶持企业为基础,大力发展节能装备产品、环保新材料新设备、减震降噪制品以及光伏和风电等产业。力争打通光伏中游产业链,突破风电和环境治理技术及应用等产业中下游,重点建设硅基新材料、循环固废产业园、金涛产业园等。到2022年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,打造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成套装备产业集聚基地。
6.医工医药健康产业链。以中核桐源、养和医疗、桐康医疗、信灵检验、瑞澳药业、安盛医疗、鸿润医疗、惠友防护等重点企业为基础,进一步推动稳定同位素药物和医用检测检验设备(试剂)项目的快速集聚,健全数字化治疗设备、组织修复与可再生材料、人工器官与生命支持设备、健康监测装备等产业的引入,升级换代健康防护产品。构建较为完整的医工医药健康产业体系,形成集聚规模效应。到2022年产业链产值达50亿元,打造国内知名产业品牌基地。
7.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链。以丹凤电子、杭科光电、信邦电子、赛贝尔、瑞伴科技等重点企业为基础,主动对接国家战略,聚焦信息光电子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5G等重点领域。进一步提升品质和品牌,引导电子新材料、新装备、新产品产业集聚。着力推动照明和显示产业快速发展,力争打通LED照明中下游产业链,引进半导体和光电显示产业上下游生产企业,做大做强产业链条,到2022年产业链产值达50亿元,全力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。
三、工作措施
(一)突出“建链”,加强顶层设计。精心编制产业链发展规划、行动方案和年度计划,确定产业发展目标、思路、任务,明晰产业链发展路径,制定实施产业链全景图、发展路线图以及重点企业、配套企业名录表。认真研判每个产业链的创新链、人才链、政策链、资金链和供应链,制定专项扶持政策,加快推进产业协同发展。针对不同产业链的特点和实际,实施“八个一”(一链一个发展规划、一链一套支持政策、一链一批重点项目、一链一家以上龙头企业、一链一支专业招商队伍、一链一个科技创新平台、一链一支服务队伍、一链一个年度工作计划)机制,打好产业发展“组合拳”,形成产业链发展的强大合力。
(二)突出“补链”,注重项目支撑。全面梳理现有产业链中的重点项目,寻找缺失的高附加值环节,补齐、补好、补出发展新增点。健全产业链重点项目库,按照“储备一批、开工一批、建设一批、投产一批”的思路,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和发布产业链重点项目,每年谋划实施亿元以上产业链项目50个以上,形成滚动开发格局。对重点项目实施“五个一”(一个项目、一名领导、一套班子、一个专家团队、一抓到底)工作机制,实行“四督四保”制度,及时跟进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投达产情况,协调解决存在问题,推动签约项目早落地、落地项目早开工、开工项目早达产。鼓励和支持产业链项目争取国家、省重大专项,大力推进本地企业与央企、国企、知名民企开展合作。
(三)突出“延链”,实行精准招商。以产业精准分析为基础,围绕构建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环节,精准招引产业链引擎性项目。建立产业链上下游招商项目库和招商企业目标库,制定《桐城市招商引资政策导则》《桐城市招商引资项目预审办法》,规范招商项目范围、政策和工作流程。积极搭建产业承接平台,持续提升园区承载功能,完善标准厂房、物流仓储、污水处理等生产配套设施,推动从基础功能型向综合服务型现代园区升级。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人员力量配备和组织保障,建设一批实践能力强的招商队伍,做好靶向性标杆性企业盯引工作。全市每个产业链每年至少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个,共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以上。坚持招大引强与招才引智并重,制订优势产业链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,完善“文都英才”政策,加强优秀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、培养。
(四)突出“融链”,强化创新驱动。释放各类主体融合发展潜力,发挥科技、人才、数据资源等优势,积极创新、创业,发展新产业、新模式。推进省级创新型县(市)建设,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。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,支持产业链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,依托创新研究院、院士工作站等建设协同创新平台,攻克一批核心技术、转化一批科研成果,每年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5个、科技成果转化20项以上。加强工业设计、研发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,培育引进创新人才团队,探索组建科技镇长团,举办人才科技创新节。大力推动产业链标准化工作,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制定与修订。实施品牌战略,引导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。推进“互联网+”产业建设,加快产品升级换代,大力培育产业链新业态、新产品、新技术。推进开放合作,积极参与合肥都市圈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,注重产业关联和优势互补,共建产业链、共享价值链。
(五)突出“强链”,推动集聚发展。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,支持龙头企业加快科技创新、管理创新、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,增强核心竞争力,每个产业链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以上。坚持抓大扶小并重,实施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培育行动,引导中小微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,向龙头企业集中集聚,构建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、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。支持骨干企业通过上市融资、战略投资、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。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以上。到2022年,打造全国单项冠军企业1-2个、小巨人企业2-3个、全省制造业百强企业3个以上。聚焦七大优势产业链,围绕产业关联度高、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,强化规划引导、产业准入、政策扶持等措施,推动关联产业、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。推进智能包装、智能光电、节能环保、汽车零部件、硅基新材料、稳定同位素药物、塑料机械设备等产业基地(产业园)建设,培育建设产业集群镇、特色小镇,打造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集群。
四、工作保障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成立市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链领导小组,市委、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,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,全面负责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、督查、调度和推进,研究确定重大项目布局、产业政策、财政资金安排等重要事项。建立产业链链长负责制,由市级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,重点园区及发改、科经、投资促进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家为成员,整体推进产业链培育发展工作。
(二)强化要素保障。细化“一链一策”,建立精准化、个性化政策供给机制。每年安排2亿元优势产业链发展资金,对产业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和龙头项目予以重点支持。市政府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签订年度发展计划,实行“一企一策”;本土企业新上重大项目同等享受招商引资奖扶政策。按照“政府引导、企业主体、市场运作、多元投入”的模式,多渠道筹措设立优势产业链发展专项基金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,定期开展产业链专题银企对接会。对产业链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,优先保障土地、水电气等要素供给。
(三)营造良好环境。大力优化营商环境,深入推进商事制度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等改革。建立企业投资重大项目“一窗受理、全程代办”制度,加快产业链精准招商项目落地。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,组织开展“思想大解放、发展大提升”活动,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。扎实推进“四送一服”双千工程,加大政策落实力度,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。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,加强优势产业链发展经验做法等方面的宣传推介,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优势产业链发展的良好氛围。